1.姓 名:刘红梅
2.职 称:副教授
3.职 务:
4.所属系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部
5.邮 箱:mail_lhm@126.com
6.电 话:
个人基本情况:
刘红梅,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邮箱mail_lhm@126.com。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硕士,儒释道思想比较研究方向。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宗教学博士,从事中国佛教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访问学者,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哲学、中国佛教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参著专著1部,参编相关教材1部,于《安徽大学学报》、《兰州学刊》、《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发表相关论文数二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与学术兼职情况:
学术旨趣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创新、儒释道思想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方面的研究。安徽省老子研究会理事。
开设课程:《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入职以来主要项目、专著、文章、咨政报告、获奖等
(一)项目
(1)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伦理构建”(2008sk009)
(2)参与“价值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JYRW0819,排名第六
(3)主持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临终关怀模式研究”,校2010QTXM0765
(4)主持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思想教育研究”(2012AJRW0296)
(5)主持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一般项目“工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教学创新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109-0340022006)
(6)主持2016年包河区“五社联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JS2016QTXM0111 ,2.5万元,2016.6-2016.10
(7)主持2017年“微公益创投助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2017TSZX0735,2万元,2017.12—2018.1
(8)主持2018年蜀山区“西园街道社区治理创新方案设计”,2万元,2018.9-2019.6
(9)参与2020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止时间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排名第三
(10)参与2021四史融入项目“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11)“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优行动项目:“参与服务,担当责任”社会实践基地,2021.07-2022.06,2万元,排名第二
(12)参与“淮南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专题研究”,项目批准号:W2022JSZX1170,2022.12.1-2024.12.1,总经费7万,个人2万,项目来源:国有企业,排名第三
(13)参与2022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德维度及其时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AHSKF2022D02),排名第三
(14)主持2023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AHSKY2023D062,2024.8.1—2027.8.1,3万
(15)主持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释道思想融创的哲学范式研究”,24YJA710033,2024.9-2027.9,10万
(16)参与2024年度安徽省社会工作重点项目“志愿服务供需匹配机制研究”,排名第二,2024.9-2024.12,总4万
(17)主持市哲社规划项目,“合肥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研究——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创新的组织、机制和方式研究”, 总2万
(二)教材、著作与智库建言
(1)参编《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2.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第六章“中国佛教文化”。
(2)参著《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价值论纲》,唐莉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0.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价值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编号:08JA710012)结项成果。第六章“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3)2021年9月,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完善小区治理体系建设助力城市治理·共同富裕研究”(第二作者)被合肥市政协采纳,并在合肥市政协重点协商活动“强化民主协商,创新小区治理”会议上进行专题发言。
(三)论文
(1)《明末佛教复兴运动历史背景探析》,独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N51—1671/C),2005年12月(第12期);
(2)《明末四大师禅净观比较—以莲池袾宏为中心》,独撰,《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2006年年刊
(3)《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道家思想资源》,独撰,《传承》,2008年第3期;
(4)《试论道家伦理学说的当代意义——以实践心理机制为中心》,第一作者,《兰州学刊》(CN62-1015/C),2008年5月(第5期)
(5)《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探析》,独撰,《合肥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4期)
(6)《论明末佛教与天主教的文化交涉--以莲池袾宏为中心》,独撰,《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月11月(第11期)
(7)《伍柳派内丹学佛道融合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独撰,2008年第11期
(8)《晚明三教融合背景下的佛教礼仪改革----莲池袾宏对水陆法会的规范和整治》,独撰,《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9)《云栖袾宏的儒佛观》,独撰,《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10)《明末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佛教戒律复兴——以莲池袾宏为中心》,独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11)《从临终关怀思想看佛教生命教育特点》,第二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2)《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以〈中国哲学专题〉、〈中国佛教文化〉为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13)《慧远大师思想特质研究》,五台山会议论文,2016.9
(14)《摄禅归净与禅净异流——莲池大师与印光大师禅净观比较》,陕西印光大师研讨会论文,2017,10
(15)《慧远大师净土思想特质》,《中国净土宗研究.慧远篇》/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6
(16)“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儒家生态思想的比较研究,第一作者,《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5月份)
(1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生态哲学的融合创新——基于“两个结合”新视角,《现代交际》,第二作者,2023年第3期
(18)仁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创”研究,《现代交际》,第二作者,2023年第8期
(19)“人类命运共同体圆融儒家‘仁爱’思想的三重逻辑”(第一作者), 《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
(20)“摄禅归净与禅净异流—莲池大师与印光大师禅净观比较”,《中国净土宗研究(印光篇)》,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丛书,香港宗教文化出版社,2023年9月
(21)会议论文:“老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会通”,2024年涡阳第二届老子文化论坛
(22)“习近平知行合一论对儒家知行观的创新性发展——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第二作者,《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23)“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儒家体用观的‘两创’研究”,第一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拟录用
(四)指导学生获奖
(1)2019“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论文“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及其现实启示”获省级二等奖(第二指导教师)
(2)2019年,调研报告“决胜脱贫攻坚 携手建成小康——新时代下对岳西县脱贫攻坚及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获校级三等奖。
(3)2020“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其中调研报告“‘文化踏歌行’,共筑新时代美丽乡村文化——对于x市x县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探索”获校级二等奖
(4)2021年,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校级二等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儒家生态思想的比较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5)2021年,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调研报告获省级一等奖(第二指导教师),“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现状及教育引导研究”。
(6)2022年,调研报告“大学生返乡创业群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路径探究——以广西省阳朔县和恭城县为例”,省级一等奖
(7)2022年,调研报告“农民田间学校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都江堰市“圣寿乡村振兴e学校”为例”,校级二等奖
(8)2022年,论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生态哲学的融合与创新——基于“两个结合”的新视角,校级二等奖
(9)2022年,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二等奖,“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儒家生态思想的比较研究,校级二等奖
(10)2022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合吸纳儒家“仁爱”思想的三重逻辑,校级二等奖
(11)2023年,论文“自由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儒家德性论的比较研究”,校级二等奖
(12)2023年,论文“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圆融儒家“仁爱”的三重逻辑”,校级三等奖
(13)2023年,调研报告“红色精神源流长,赓续血脉勇担当——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路径研究”,校级三等奖
(14)2023年,论文“数智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的实践生成、特质及进路”,省级二等奖
(15)2023年,调研报告“ ”校级二等奖
(16)2024年,论文“习近平知行合一论对儒家知行观的融合创新——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校级二等奖
(17)2024年,论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儒家体用观的‘两创’研究”,校级三等奖
(18)2024年,调研报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功能理论视角下新型农民田间学校赋能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基于都江堰市和镇江市两所田间学校的案例研究”,省级一等奖,第三指导教师
(19)2024年,调研报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功能理论视角下新型农民田间学校赋能乡村振兴调查研究——基于都江堰市和镇江市两所田间学校的案例研究”,校级一等奖,第三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