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共同协办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与会者围绕“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
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举办背景与基本情况。他解释了为何将本次毕业生论坛的主题定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阐释了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并对新时代青年学子寄予殷切期望。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常务理事牛小侠,对莅临论坛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欢迎,对其他各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她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与学院特色,强调了此次论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监事郝立新以“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向已经毕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生们表示祝贺,并与青年学子们分享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一是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二是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和研究;三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性系统性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从自身学习与研究经历出发,重点分享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他以“行大道,做小事”原则,启发青年学子们要相信自己学的东西,坚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偶然性中发现其历史必然性。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仰海峰指出对于党的理论创新的研究,需要建构一种学术化的知识地图,这种知识地图大致有三个维度:要在思想史维度上界定党的创新理论;要在时代问题或精神中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内涵;要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过程。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共分为3场,分别由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志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副理事长唐莉主持。《教学与研究》原副主编、马研会顾问任大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顾问刘书林,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祁金利,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代玉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红,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刘新刚,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解丽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曹泳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林进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副理事长王传利,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马研会副理事长左鹏,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芳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少军等专家紧紧围绕论坛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的“双向奔赴”、顺其自然的哲理研究和使用界限、新质生产力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交流学术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内容极为丰富,既“解渴”又“解惑”。
下午的分论坛,采取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164名本、硕、博优秀毕业生和青年学子,围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 12个子议题展开了专题研讨。24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或专家学者分别对他们做了精彩点评,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
分论坛讨论结束后,举行了简短隆重的闭幕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马研会副秘书长夏少光担任主持人。马研会秘书处秘书万璐瑶代表本次论坛会务组,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潘莉代表主办单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马研会常务理事来庆立代表协办单位分别作总结发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最后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衷心感谢各位学术前辈、中青年教师及所有与会师生的奉献与支持,高度肯定了分论坛发言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并希望青年学子再接再厉,继续为马克思主义事业传承血脉、接续奋斗。
据悉,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论坛”组委会共收到近1000篇投稿,投稿同学来自全国各地236所高校,充分体现了此次毕业生论坛地域广泛性、开放包容性的办会特点。与会师生充分肯定了论坛的成功举办,纷纷表示论坛的举办活跃了学术研讨的氛围,开阔了青年学子的科研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显著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毕业生论坛”逐步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典范,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星火相传、赓续奋斗、不断光大社会主义事业的血脉传承。
(陈洋洋 何美/文,江刚/图,牛小侠/审核)